【添加时间:2015-08-28 14:50:36】【来源:】【作者:dggtangli】【阅读:】
在列强争夺的世界环境中,作为光学技术的核心——光学玻璃的制造技术一直是十分保密的。光学玻璃的系列产品是在20世纪初叶,由德国著名光学家阿贝(E.Abbe)和化学家肖特(O.Schott)合作建立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,由于德国的禁运,美国被迫自己解决制造光学玻璃,战后写出了一本光学玻璃制造的书,但属于内部作品。俄国十月革命后,苏联建立了国家光学研究所,最初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掌握了光学玻璃制造技术。苏联玻璃界的前辈加察罗夫写出光学玻璃一书,也是内部的。传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为封锁德国对其同盟国-日本的光学玻璃供应,美国在太平洋击沉了一只运送光学玻璃的潜艇。
新中国成立后,为加强中国军用和民用光学仪器的发展,在长春筹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(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前身,简称长春仪器馆)时,王大珩先生就感到光学玻璃在新中国建设中的迫切需要,向当时的东北人民政府申请了40万元的专款,并邀请龚祖同先生加入长春仪器馆,负责光学玻璃的试制工作。龚祖同先生十分兴奋,欣然接受这份工作,并积极投入研制中。从1951年春提出设计试制车间任务书后,即刻奔走联系建筑设计和施工单位,当年动工,并完成厂房的建造。当时,只有刘颂豪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,即协助龚先生工作。1952年秋,我和一批年轻人(包括王世焯、陈庆云、张佩环、沃新能等),因国家建设需要,提前从大学毕业,分配到长春仪器馆,到了光学玻璃实验室工作。当年就分别成立了化学组、原料和配料组、坩埚组、熔制组、检验组和行政组。陈庆云和张佩环负责原料和玻璃化学分析组;王世焯负责配料和采购玻璃原料;沃新能负责检验组,建立了玻璃光学性质的测试,以及气泡、条纹和光学均匀性的检验;300L容积的大坩埚是一个关键材料,由龚祖同先生亲自指挥刚学义等老师傅做坩埚工作,行政组由“红小鬼”康永华来领导,他15岁参军,过去一直在部队工作。刘颂豪是龚祖同先生的一位得力助手和业务秘书,协助龚先生管理和领导全室工作。我担任了熔制组组长,与我一起工作的还有从上海招聘来的两名中学生:马仲堂和孙仲鸣,以及一批有熔制一般器皿玻璃经验的老师傅。我们从修复煤气炉、设计油喷雾器、敷设煤气和油管道、定制特型耐火材料和建造炉窑等做起。
1952年这一年中,我们正是从无到有,搭建起光学玻璃的熔制车间,在大学里我们都没有学过有关硅酸盐和玻璃技术的课程,一切都是在“做什么,学什么”中磨炼成长起来,大家意气风发,踌躇满怀。